春耕時節,江淮大地到處是蔥綠的田疇。在安徽六安市郊蘇埠鎮田垅村,一條數百米長的水泥護坡水渠已重修一新,1000多畝水稻秧苗將不誤農時,得到及時澆灌。可就在不久前,這條水渠還因為6萬元的材料費缺口面臨停工。最終,是村干部到蘇埠“資金互助社”及時借款,才解了燃眉之急。
六安市地處大別山革命老區,仍有40多萬貧困人口,缺資金、貸款難,長期制約著農村的發展。六安市供銷社在“六安模式”創新的基礎上,通過“資金互助社”盤活農村資金,主動開展精準扶貧、精準發展,為農村經濟和小企業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。
農民開心,小額貸款更便利
“你看,就這春天買雞苗的節骨眼上,缺這2萬元的應急款,最多過兩個月,前一批雞出欄了,我就能還上這筆錢。” 蘇埠鎮淠河村村民霍前剛說,“資金互助社”成立前,銀行貸款難,只能去跟親戚朋友借“高息”的錢,還不一定能借上;有了“資金互助社”,從寫申請、到村支書簽字擔保、互助金到賬只用了兩天時間。“太方便了,是我們農民的‘及時雨’呀”
原來,“資金互助社”是六安市供銷社按照“封閉性、區域性”原則,在“不對外吸儲放貸、不支付固定回報”的前提下打造的信用平臺,把當地農民的閑散資金集中起來,用于農民和小企業的小額信貸。為了更好地幫扶貧困農戶,“資金互助社”借款門檻低,無需實物抵押,但需村干部或公務員提供書面擔保。
貸款門檻低,風險如何把控?六安市供銷社主任袁俊介紹,在最基層的村級分社建立了“供銷合作社+理事會+村支書+農戶”模式。熟知本村情況的村支書等作為互助社理事長,對社員借款進行第一道關的審核,借用5萬元以下互助金,只需村干部簽字確認即可。同時,完善放貸流程,經過社員申請、業務受理調查、上報審批、簽訂合同等流程發投放金,有效地規避了風險。
雪中送炭,金融扶貧更精準
不僅服務農戶,為涉農企業雪中送炭,也是互助社的主營業務。今年3月,一家生產漁網具的小企業聯合另兩家同類企業,以3家單位聯保的方式從“資金互助社”借款240萬元采購原料,節省了大筆費用。
六安市供銷社主任袁俊說,資金互助社已成為精準脫貧的突破口。既能激活農村沉睡的閑散資金,還解決農村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低、金融供給不足等問題,成為發展農村的“加油站”,也提升了供銷社服務“三農”的功能。
截至4月中旬,六安市五個“資金互助社”入社人員760人,互助金合計2868萬元,投放1735萬元。今年開春后,大批農戶從“資金互助社”借到了春耕備耕和養殖生產急需資金。目前,六安市供銷社已開始積極對接銀行與第三方支付公司,通過技術手段擴大互助社社員使用互助金的渠道,使農村居民享受現代化金融服務帶來的便利。